在曹操看來,華佗的行為無疑是一種威脅,若不立即除掉,未來的危險可能是不可預料的。
即使華佗的醫術再高明,也不能改變他在曹操心中已失去信任的事實,在這一決定做出後,華佗的命運迅速走向了終結。
曹操雖然沒有明言自己是否後悔,但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在那一刻做出的決策,幾乎是唯一能夠確保自己安全的選擇。
在那個時代,權力與生命往往是划上等號的,而曹操對生命的渴望,最終讓他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這個令人心痛的決定。
十二年後的懊悔
在華佗死後的十二年,曹操的帝王之路並未因他的一次決斷而停滯,反而隨著時光的推移,漸漸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一年春天,他的兒子曹沖病重,曹操焦慮萬分,四處尋找名醫為曹沖治療,卻終究未能挽回兒子的性命。
曹沖的死,成了曹操心中永遠的痛,這份痛不僅源自他失去了一個自己深愛的孩子,更深層次的是那種失去控制的無力感。
他悲痛欲絕,他突然覺得自己雖然權勢滔天,卻也沒有左右生死的能力。
在悲痛之中,他突然想起了華佗,想到那個他曾一度認為是威脅自己統治的名醫。
或許,若當初他接受了華佗提出的開顱手術,他的健康狀況或許會得到徹底治癒,他的頭痛不再困擾,他的精力將更加充沛,或許他能夠更好地應對一切,甚至在面對曹沖的病情時,也許能做出更快的應對措施。
那時的曹操開始反思,如果當初沒有那麼多的疑慮,若他能放下心中的戒備,接受華佗的建議,是否能避免自己的病情惡化,是否能夠為曹沖爭取更多的時間?